• 你的位置:足球欧盘亚盘手机app > 新闻动态 >

  • 华夏文化系列之九:六子全书
    发布日期:2025-03-07 16:27    点击次数:75
    《六子全书》60卷,明顾春编,嘉靖12年(1533)顾春世德堂刻本,二函14册,钤印为“五老峰主人”和“钬坚所藏”。是书为白棉纸印本,装为14厚册,品相上佳。字体斩方规整,版面清晰自然,8行17字,版心上镌“世德堂刊”四字。

    图片

    “六子”即为老子《道德经》二卷、庄子《南华真经》十卷、列子《冲虚至德真经》八卷、《荀子》二卷、杨雄扬子《新纂门目五臣音注扬子法言》十卷、文中子《中说》十卷。

    图片

    1.《老子》:老子 《道德经》,又称《道德真经》、《老子》、《五千言》、《老子五千文》,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,为其时诸子所共仰,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(李耳)所撰写,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。道德经分上下两篇,原文上篇《德经》、下篇《道经》,不分章,后改为《道经》37章在前,第38章之后为《德经》,并分为81章。文本以哲学意义之“道德”为纲宗,论述修身、治国、用兵、养生之道,而多以政治为旨归,乃所谓“内圣外王”之学,文意深奥,包涵广博。

    图片

    《道德经》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:马王堆帛书,甲本为5344字,乙本为5342字(外加重文124字);今本,河上公《道德经章句》为5201字(外加重文94字),王弼《老子道德经注》为5162字(外加重文106字),傅奕《道德经古本》为5450字(外加重文106字)。现代《道德经》通行本,是以王弼所注,字数为5162字。

    图片

    2.《庄子》:《庄子》又称《南华经》,系庄周及其后学所撰。庄子(约前369~前286),名周,曾受号南华仙人,战国时期睢阳蒙县(今河南商丘东北)人。曾做过漆园吏,后厌恶仕途,隐居著述,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。《庄子》约成书于先秦时期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著录52篇,今本33篇。其中内篇7,外篇15,杂篇11。全书以“寓言”、“重言”、“卮言”为主要表现形式,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相对主义,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,内篇的《齐物论》、《逍遥游》和《大宗师》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。行文汪洋恣肆,瑰丽诡谲,意出尘外,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。

    图片

    文人墨客,在现实中受了挫折,往往痛读庄子,幻想虚静无为,放浪形骸,做“逍遥游”,生云外之志,且中国的文人,大都在现实的纷争中以孔子思想自励,又在内心世界以庄子自谴,所以,几千年来,庄子给人们提供了在现世心灵安顿的场所,因终其书,“游”始终是庄子眼中的最高境界。现存最早的注本是晋郭象的《庄子注》。清郭庆藩撰 《庄子集释》,吸取了晋至清注解《庄子》的成果。清王先谦的《庄子集解》博采众长,亦是较好的注本。

    图片

    3.《列子》:《列子》一书相传为战国时期列御寇所著。列御寇在古籍中又被写作列圄寇、列圉寇,郑国人。战国前期思想家,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,与郑缪公同时。《列子》其学本于黄帝老子,主张清静无为。后汉班固《艺文志》“道家”部分录有《列子》八卷,早佚。《列子》又名《冲虚经》,(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)是道家重要典籍。

    图片

    今本《列子》八卷,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,可能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。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、神话传说等134则,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,题材广泛,有些颇富教育意义。书中记载了许多民间故事、寓言和神话传说,因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有一定地位。书中还有大量的养生与古代气功的论述,亦值得研究。我们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,吸取其精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,《列子》是有必要认真阅读的。

    图片

    4.《荀子》《荀子》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。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,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、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、政治和经济思想。《荀子》一书今存三十二篇,除少数篇章外,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。他的文章擅长说理,组织严密,分析透辟,善于取譬,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,语言富赡警炼,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。

    图片

    《荀子》的注本除唐杨倞的《荀子注》外,清王先谦的《荀子集解》,汇集清代学者的训诂考订成就,内容翔实;梁启雄的《荀子简释》综合诸家校释成果,尤重“简易、简明、简要”;另有章诗同的《荀子简注》、熊公哲的《荀子今注今释》等。《 荀子》全书论说方面极广,张觉在他的《荀子译著》说:“纵观荀子全书,凡哲学、伦理、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教育,乃至语言学、文学皆有涉猎,且多精论,足以为先秦一大思想宝库。 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,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,重视社会秩序,反对 神秘主义的思想,重视人为的努力。“

    图片

    5. 《扬子法言》:《扬子法言》十卷,汉扬雄撰。凡十三篇,篇各有序。通录在卷后,景祐初,宋咸引之以冠篇首,或谓始于唐仲友,非也。扬雄生活在西汉晚期的衰败时期,早年在成都曾向道家学者严君平等人学习,后来进人中央王朝,与王莽、刘歆同为黄门郎。在巴蜀文化史上,最早的也是最有影响的学者是郫县人扬雄。扬雄是西汉著名的哲学家、思想家、语言文字学家、文学家、历史学家,不仅是巴蜀文化的巨星,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流大师。自秦焚书之后,孔子之学不绝如线,雄独起而任之,故韩愈以其与孟、荀并称。

    图片

    客观地说,《法言》语言“简奥艰深”,加之仿《论语》一问一答的语录体形式,难免给人以结构散乱(“杂错”)的印象,使不少研究《法言》、为《法言》作注释的人,总是难免给人留下遗憾以至遭到批评和责难。《法言》的结构果真“杂错无主”吗?应当说,祇要肯下功夫细绎原文,《法言》的行文脉络和全书结构,还是可以理出一个头绪,还是可以发现十三篇之间其实是有逻辑联系的,贯穿全书的行文脉络就是对“圣人”;和“圣人之道”的高度赞赏。

    图片

    6.《文中子中说》:《中说》一书,有人疑其为伪作,但大多数学者认为,此书虽非王通所作,但其原本是王通门弟子姚义、薛收汇编而成的,大体上是弟子们对其师言行的回忆和追录。《中说》所反映的王通思想,还是有许多可贵之处的。朱熹就讲过:“《中说》一书如子弟记他言行,也煞有好处。虽云其中是后人假托,不会假得许多,须具有个人坯模,如此方装点得成。”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。

    图片

    王通在政治上,以恢复王道政治为目标,倡导实行“仁政”,主张“三教合一”,基本上是符合时代潮流的,有进步性;在哲学上,王通致力于探究“天人之事”,围绕“天人”关系这个核心,阐述了他关于自然观、发展现、认识论和历史观等方面的思想,表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倾向和主变思想,在文学上,王通论文主理,论诗主政教之用,论文辞主约、达、典、则,主张改革文风。这些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